作者
|
翁子涵;賴政宏 |
中文病名 | 愛迪生氏症 |
英文病名 | Addison’s disease |
疾病描述 |
一、疾病特徵 |
診斷方法 |
愛迪生氏症可依據其病史、臨床症狀、實驗室檢查、影像學及超音波學檢查結果初步診斷,但其臨床症狀和臨床檢查結果常與其他疾病相似,因此必須配合內分泌學檢查才能確診。貓之愛迪生氏症極為罕見,目前文獻記錄只有近40個病例,因此臨床上的診斷需注意是否有其他疾病之可能。1. 病史及理學檢查:出現厭食、多飲、多尿、嘔吐、下痢、脫水等常見臨床症狀。2.血液學檢查:常見非再生性正球正染性貧血,大部分病例可見嗜中性球、嗜酸性球和淋巴球增加 ( 不見緊迫性白血球相 )。3.血清生化學檢查:常見血中電解質不平衡,如鉀離子、鈣離子、磷離子濃度上升,鈉離子、氯離子降低;其中鉀離子和鈉離子比值下降為本病之特徵性症狀,犬隻臨床上發現<SUP>+</SUP>:K<SUP>+ </SUP>< 27,可強烈懷疑為愛迪生氏症。此外,血液cortisol濃度下降、肝指數上升、低血糖、代謝性酸血症、腎前性氮血症、低白蛋白血症和低膽固醇血症亦常見於愛迪生氏症。需注意可能因病畜嚴重脫水而影響檢查數值。4.尿液學檢查:病犬尿液比重多低於1.030。5.放射線學及超音波學檢查:常見食道擴張、心臟過小、前葉肺動脈過小、後腔靜脈狹窄和肝臟過小,大部分病犬可見雙側腎上腺萎縮。6.心電圖檢查:QRS complex變寬、幅度變小,P波間期增加,P-R interval增加。7.內分泌學檢查:常使用於檢測愛迪生氏症的試驗方法包括血液cortisol濃度檢測、血液內源性ACTH濃度檢測、ACTH刺激試驗( ACTH stimulation test )、血液aldosterone與renin之比值( aldosterone-to-renin ratio, ARR ) 和cortisol與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之比值( cortisol-to-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 ratio, CAR ) |
治療方法 |
針對疑似罹患愛迪生氏症之急性休克病畜,主要治療目標為維持血壓和血量,矯正離子不平衡、代謝性酸血症以及低血糖和貧血等症狀。給予大量輸液並注射類固醇(若尚未進行內分泌學檢查,建議給予dexamethasone);嚴重高血鉀情況下,可考慮靜脈注射胰島素和葡萄糖,避免心肌受損;嚴重貧血時可能需要考慮輸血,低血糖時應注射葡萄糖;出現明顯症狀、高度懷疑為愛迪生氏症,但尚待檢查結果的病例,可先注射給予礦物皮質素。治療期間應密切監控血液離子濃度、血糖、酸鹼值、血壓,嚴重氮血症病畜應注意排尿和中心靜脈壓,高血鉀病畜還需注意心電圖的變化。 經由內分泌學檢查確診後之非急性病畜,或狀況已穩定的病畜,需給予糖皮質素和礦物皮質素治療,並視血檢結果於食物或飲水中添加少量食鹽。最常使用的糖皮質素為每日口服,通常起始劑量為2.2 mg/kg,之後視病畜狀況逐漸降低劑量,大部分病例的維持劑量可降至0.05-0.4 mg/kg;常用的礦物皮質素為desoxycorticosterone pivalate (DOCP),起始劑量為2.2 mg/kg肌肉注射,若血檢顯示離子濃度正常的話,可以每個月減少10%劑量的方式維持;常使用的礦物皮質素為口服fludocortisone acetate,起始劑量為0.02 mg/kg,維持劑量約0.01-0.08 mg/kg/day,每日給予。其中,Fludocortisone acetate兼具糖皮質素和礦物皮質素活性,部分病患使用後不需再額外給予糖皮質素。 罹患愛迪生氏症,必須終生服用腎上腺皮質素並定期追蹤。第一次回診應於開始治療後2-3周,測量血液離子濃度並視情況調整藥量;第一年應每1-3個月回診,穩定後約半年回診一次即可。居家照顧期間,應提醒畜主注意是否有臨床症狀復發。大部分病畜對治療反應快速且良好,除了尚有其他併發疾病的病例之外,本病之預後十分良好。 |
預防控制方法 |
愛迪生氏症為一無法預防之疾病,但若能早期發現,並給予適當的治療,可望獲得較佳的控制與預後。 |
相關圖片 |
Close
組織病理學檢查病犬腎上腺皮質部(10X, H&E stain)常發現淋巴球性腎上 腺炎。(圖片來源:Clinical endocrinology of dogs and cats. 2nd eds.) |
參考文獻 |
1.Galac S, Reusch CE, Kooistra HS, Rijnberk AD. Adrenals. In: Clinical endocrinology of dogs and cats. 2nd eds. Schluetersche, Germany, 93-154, 2010. |
參考連結 | 文件連結 |
檔案下載 |